会员注册
摄影师注册
首页
|
新闻图片
|
非新闻类图片
|
图片故事
|
档案图片
|
全部图片
|
关于我们
|
>图片详情
编辑电话:0991-88888888 技术电话:13910128997
图片信息 >>
编号:87361
图片尺寸:2620X4224
大小:2065KB/14455KB
作者:崔志坚
分类:新闻图片->生态·环境
关键字:玛纳斯 国家湿地公园 湿地管护员 吴寿年 生态环保 退耕还湿 退牧还湿
图片ID号:13103114669
图组ID号:20566
守护湿地 守护家园
(1/50)
2015年11月16日 17:03:33
返回
图片说明:
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一角(2015年11月10日摄)。
组图说明:
——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管护员吴寿年的一天
2015年11月10日8时许,天刚蒙蒙亮,玛纳斯县兰州湾镇夹河子村村民吴寿年就和老伴张梅花起床忙碌起来。吴寿年是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的一名管护员。
简单洗漱后,吴寿年仔细检查了一遍电动三轮车,又把铁锹、望远镜等值班用的工具放在车上。老伴在厨房里叮叮咣咣地准备着早餐。今天的早餐特意多做了几份,“老头子一出去就是一天一夜,吃住都在湿地,所以要给他多准备些。”正在烙大饼的张梅花说。
吴寿年今年60岁,曾是一名村干部。4年前,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聘请周边乡镇有威望的村民担任管护员,吴寿年成为第一批湿地管护员。
提到湿地这几十年的变化,吴寿年一脸感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到处是芦苇荡和叽叽喳喳的鸟鸣声,村民们也很少到这边来;到了90年代,农民在这里开荒种棉,湿地环境被严重破坏。有些不易开荒的地方也成了牧场,牧民们一呆就是几个月。想想那些年的情景挺可怕的,连鸟儿都见不到了,一点生气都没有。”吴寿年说,“经过这些年的治理,湿地生态环境改善很大,候鸟种群数量明显增加,芦苇也重新长了出来。空气也湿润了很多。”
吴寿年的家距管护站值班室有5公里路程,骑电动三轮车20分钟就到了。“从11月9日开始我们就进入一班24小时的冬季巡护模式,每天要沿着固定线路巡护3遍。每个值班室负责一片区域。”吴寿年说。
到达管护站后,经过简单的交接,吴寿年拿起望远镜、抄起铁锹走出值班室。没走多远就看见保护区对面的耕地里有几头牛正在吃草,吴寿年走上前去将牛往耕地里又赶了几米。“这是村民把庄稼收完了在地里放牛呢。这两年村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增强了,保护区的草长得老高,反到没有人在里面放牧了。”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巡护,吴寿年回到值班室,这一趟下来要骑行40多公里。刚休息一会儿,公园管理局打来电话,通知所有管护员全部上岗,要在投食区开展除草清淤工作,为冬季投食做准备。这些年,随着迁徙至此的鸟类逐渐增多,野生鸟类的管护救助工作也列入管护员的日常工作。一到冬季,巡护员每天都要给鸟儿投食。“一个冬天大概要喂几十吨的食物。有些鸟儿都认识我们了,我们走到跟前也不飞。”吴寿年说。
为了更有效地管护玛纳斯国家级湿地保护区,从2008年起,玛纳斯县启动退耕退牧还湿工作,2011年开始逐年回租属于湿地保护区范围内的耕地,政府按照每年每亩5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除了给予资金补助,对有意愿入城的搬迁居民,政府部门还在县城给每户安置一套楼房,鼓励农户退耕还湿保护生态。3年来,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共投入资金2亿元,造林3.6万亩,有1万多亩耕地、6万多亩牧业用地退出,随着“退耕还湿,退牧还湿”力度逐年加大,湿地公园面积已达10万多亩。
记者手记:
像吴寿年一样,湿地公园还聘请了13名来自湿地周边乡镇的村民担任管护员,他们除了对湿地进行日常巡护管理,还要对周边农牧民及游客进行生态保护宣传。
也许一个人在野外呆的久了,吴寿年和其他巡护员们都显得沉默寡言。当问及退耕还湿对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吴寿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退耕的土地多是盐碱地,种棉花每亩也就500元左右的收入,现在做管护员一个月有千把块的收入,政府回租耕地每年还有一笔收入。环境好了,游客会越来越多,也会给村里带来更多的收入。”
“退耕还湿”后,吴寿年们依旧守候在这片土地上,只是由当初的“垦”变为现在的“护”。转变的背后,是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环境向好发展的一个缩影。
上一张
下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