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    摄影师注册

 
  • 图片信息 >>
  • 编号:82263
    图片尺寸:4134X10039
    大小:15298KB/91788KB
    作者:蔡增乐
    分类:新闻图片->社会
    关键字:哈密地区 安居富民工程 安居富民房 伊吾县老照片 城市建设 城镇建设
    图片ID号:13026106421
    图组ID号:19438
哈密地区:民生改善铺就幸福之路
(1/8)
2015年08月31日 10:53:13
上一张  
下一张
 
图片说明:
  哈密市大泉湾乡圪塔井村金疙瘩农民社区全景(摄于2012年)。
组图说明:
  文/杨杰
  
   盛夏七月,哈密瓜熟了,巴里坤草原沸腾了。一张张笑脸在城市农村、草原牧场荡漾,哈密人醉在甜蜜之中。
   自治区成立60年之际,一个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美好哈密正款款走进世人的视野。
   阔步走在小康社会大道上
   2015年7月21日,来到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山南火石泉开发区,漫步宽阔的林荫大道,徜徉百米葡萄观光长廊,流连那一排排设计新颖的波浪形琉璃瓦顶院墙和独具特色的民宅,一边听开发区干部讲火石泉的历史,让人感觉恍若隔世。
   这里曾是“穷荒绝漠鸟不飞,万碛千山梦犹懒”的戈壁荒滩,20年前,巴里坤大河乡40余户贫困户搬迁到这里,安营扎寨,开始了艰苦创业的历程。
   在王艳春家300多平方米的大院里,葡萄成荫,两排砖房,室内装修“阔气”,空调让人感到阵阵清爽。王艳春说,她是1992年从巴里坤大河乡举家搬到这里来的。当时这里是茫茫戈壁,住的羊圈和地窝子,没水喝,用四轮车拉水。现在,政府花上百万建成了村小学,又建起了文化室、党员电教中心,定期组织大家学科学技术、学习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周末举办舞会、卡拉ok比赛,每年举办一次村民运动会,村民自编自演各类健康向上的文艺节目累计达100多个。
   火石泉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了农田林网化、渠道防渗化、村间道路硬化、庭院花园化等“四化”,并建有1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和十万只羊、一万头牛养殖育肥基地各1个,年产优质葡萄近2000吨、大枣150吨,牲畜出栏18.8万头(只),其中猪10万头,牛0.8万头,羊8万只(交易出栏)。现已成立普升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和众鑫葡萄种植合作社,均为地区AAA级合作社。2014年,人均收入达到3.5万元,2015年2月被命名为国家级文明村。
   现在,火石泉的180户现代农民正昂首阔步走在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上。
   66岁的哈萨克族老人扎坎·艾买提在伊吾县城生活大半辈子,他迷恋着自己的家乡,退休后不愿搬到别的更大的城市去。“你看这城市,环境多优美,社会多和谐,我只想在这里安度晚年。”7月27日,老人领着记者在县城的大街小巷溜达,一边聊着沧海桑田的变化,一边介绍这里的人文历史,一种自豪感从他心中涌现出来。
   十年前,凡是来到伊吾的人,对伊吾县城面貌的描述就只有一句话:一条马路一盏灯,一个馕饼滚出城,有山无树、有水无鱼。“伊吾”几乎成为了“贫穷、落后”的代名词。
   如今,伊吾县城的楼更多了,草更绿了,花更艳了,生活环境更好了……被过往宾朋誉为:“城在山中、房在林中、林在水中、人在画中”的田园彩城。
   目前,伊吾县城建成区面积由原来的不足0.6平方公里增至现在的1.8平方公里,县城“四横五纵”的道路框架已形成,道路全长由原来的不足3公里增至现在的13.5公里,道路景观亮化率达到了100%,绿化面积由原来的不足10万平方米增至现在的228.92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52%,并建成334亩的特色冷水鱼养殖水域。特别是住房方面,建成区共有住宅楼48栋,1500余套住房,人均成套住房面积达到了32平方米,率先在全疆实现了县城无平房的先例。
   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多彩
   在哈密市东河区街道,活跃着一群大妈级的靓丽模特队。
   2015年7月23日下午,在街道的文化活动室内,音乐响起。身材高挑的她们面带自信的微笑,昂首挺胸,摆动腰肢,步履轻盈,风姿不减当年。
   模特队只是东河区街道胡杨艺术团36支文艺队伍之一。2012年9月成立的胡杨艺术团还有舞蹈队、戏曲队、广场舞队、木卡姆队等,现有固定成员560余人,吸引流动型队员近千人参与其中。艺术团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演出,走进社区、乡村、军队、福利院等开展演出。
   如今的胡杨艺术团早已名声在外。2012年10月,艺术团编排的舞蹈《红枣熟了》和模炫《西域的明天更美好》入选参加2013年全国中老年春晚和世界华人春晚两台晚会的录制。同年12月,艺术团前往深圳参加了《幸福中国》第五届全国中老年春节联欢晚会和2013《美丽中国》世界华人春节联欢晚会的录制。演出相当成功,这个平均年龄55岁的演员队伍第一次站
  在了全国性的舞台上,用她们精彩的演出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宣传了美丽新疆,反响热烈,获得多个奖项。此后胡杨艺术团每年都被邀请参加全国中老年汇演。在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
  她们正在排练舞蹈《瓜乡绣女》,借此宣传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哈密地域独特的维吾尔族古老刺绣工艺。模特队队员、62岁的宋磊告诉记者,自己曾是一名癌症患者,这些年她踊跃参加街道社区组织的多种文体活动,身体状况正在发生向好的变化。每次听着音乐,走出自信的模特步,自己的精神面貌就会焕然一新,生活充实了,病痛正渐渐离她而去。“没想到这把年纪,我们还能走上舞台,那感觉棒极了。”欣喜写在她的脸上。
   来到哈密市回城乡文化站,一座耗资50余万元、两层楼的楼房巍然耸立,2009年建成的这座文化站不但建设了科普服务站、木卡姆演艺厅、民俗展厅,还建成了多功能活动室,常设免费活动包括图书阅览、电子阅览;民族特色展厅、哈密木卡姆培训、演绎,民族刺绣培训、展览,农民画创作、培训、展览及多种文体活动。
   回城乡曾是历代哈密王的居住地,这里是一个民俗浓郁的民族特色文化乡。农民画、剪纸、书法、刺绣十二木卡姆、雕刻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在群众中广泛开展,全乡现有1000多名民间艺人。回城乡的农民画创作闻名全国,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乡,农民画乡。
   文化站站长米娜瓦·阿不都拉说,现在虽然是农忙季节,但文化站每个星期五都有活动。今年,麦西来甫活动已经开展了15次。村民来到文化站,看书、跳舞、健身,一个个乐呵呵的。据她介绍,文化站在冬闲季节经常举办木卡姆、农民画、刺绣等培训班,以前没事干的农村妇女现在可干的事情太多了,不但学艺增加了收入,而且思想观念也得到了解放。
   从2012年开始,用4年时间,哈密地区计划在所有行政村新建多功能标准文化室,今年底将实现全覆盖。
   哈密地区把文化之根扎到基层,发掘乡土文化能人,组织各类群众文化兴趣小组,让群众“种文化”“育文化”、享受文化,参与其中、学在其中、乐在其中。目前,全地区共有业余文艺团队300余支,其中仅哈密市就有152支,各民族业余文艺演员近万人。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
   哈密市二堡镇中心卫生院里,矗立着三栋业务大楼,建筑面积达3700平方米,另外还有一栋1100平方米的职工周转房。这所乡镇卫生院现在不但有门诊综合楼、住院部,还有专门的中药科。B超、心电图、X片光机,生化、常规检验等,卫生院里基础设备齐全,慢性病、常规病在这里都可以得到治疗。7月22日,记者在这里碰到了哈密地区中心医院和地区第二人民医院派遣下来巡诊的3位大夫,还有地区医疗机构派驻常年住村的2名大夫。卫生院院长赵昆说,当年全院只有8人,现在67人。
  输液室里,村民阿不都热合曼·托合提一边输液,一边在手机上玩起了斗地主。“我开了3天的药,才花了31元。现在看病不难。”他说,这两天有点头疼、牙疼,就跑到卫生院来看看。
   目前,哈密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全面覆盖,农牧民参合率达到99.9%。通过积极探索和创新,近年来该地区实施了大病保险、支付方式改革、“一卡通”系统建设和即时结报等工作,进一步提高了新农合补偿水平,为农牧民看病补偿提供了便利条件,切实减轻了农牧民看病就医负担,有效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发生。
   2014年6月1日,哈密地区各县(市)人民医院已全部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累计为患者减轻费用310余万元。并优先配备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各县(市)医院基本药物配备和销售金额分别占药品配备及销售总金额的100%和59.5%。还“以药补医”,取消15%药品加成。
   哈密市人民医院曾经是一家濒临倒闭的医院,如今,正在广泛深入实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让这所地处地区首府的县级医院焕发出新生命。在激烈的医疗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7月22日,医院副院长杨芳为来访的记者提供了一份建院50周年的画册。其中的新老照片对比,让人唏嘘不已。岁月沧桑,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医院把公益当作一种事业,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医院的员工正在满怀信心和憧憬地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
   据哈密地区卫生局党组书记王炜介绍,2014年,哈密地区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参合人数194848人,参合率由2005年的56.18%提高到2014年的99.9%。新农合各级财政人均补助标准达440元,人均筹资标准达到510元,其中哈密市达到520元。各县(市)新农合住院补偿封顶线由2012年的8万元提高至10万元以上。2015年,地、县(市)财政投入3312.42万元,提高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至630元,切实提高了地区新农合保障能力。
   哈密人正走在一条民生改善铺就的幸福之路。
上一张 下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