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    摄影师注册

 
  • 图片信息 >>
  • 编号:78454
    图片尺寸:2468X4136
    大小:7492KB/44952KB
    作者:陈剑飞
    分类:新闻图片->社会
    关键字: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硕县 巴州和硕县 农业
    图片ID号:1295796584
    图组ID号:18656
让钟声永远在沙梁湾上空回响
(4/5)
2015年06月23日 16:56:09
上一张  
下一张
 
图片说明:
  小麦已泛黄,单战宽老人站在村里的一号条田里,指向远处说:“现在这麦子长得多好。”(2015年6月22日摄)
组图说明:
  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硕县乌什塔拉回族民族乡沙梁湾村,至今还保留着用敲钟的方式召集村民的传统。
   说起这口钟,沙梁湾村81岁的老党员单战宽最有发言权。他说:“这口钟从上世纪50年代就挂在村里了,具体是哪一年挂上的,我记不清了。”他说,在村里还没有这口钟时,生产队上工、开会都是队长扯着嗓子喊。后来,当地驻军医院将一个废弃的氧气瓶给了村里,村民就把这个氧气瓶切开,做成了这口钟。
   曾担任生产队小队长的单战宽说:“这口钟可响啦,一敲方圆二三公里都能听到。生产队里上午出工时敲,下午出工时敲,晚上学习毛主席语录也敲。”
   谈起这口钟,今年79岁的王华元老人和80岁的老伴单秀梅,不由得想起当年人民公社时期开荒、平整条田时的场景。王华元老人说:“沙梁湾现在都是平整的条田,这都是村里老辈人干出来的。王华元老人说:“那时生产队一敲钟,大家就都赶到地里。有时到离家远的地方上工,中午晚上回不来,就吃住在地里。”说到这里,老人不由得长出一口气说:“那时可是吃大苦啦,现在的年轻人多享福啊!”
   王华元的老伴单秀梅曾是生产队的妇女组长,她说:“女人能顶半边天。两个妇女劳力,两头牛一铧犁,和男人们一样犁地。”“交公粮时,一麻袋小麦100公斤,两个人抬起就装到了车上。”说到这里,单秀梅老人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仿佛又回到了战天斗地的火热年代。
   回忆起1996年的特大洪水,村党支部老支部书记王华明说:“我今年64岁了,从来没见到那么大的洪水。晚上村里的钟响了,敲得那个急呀!”“村里的党员干部一个个带头跳进洪水中打桩,带头作用那可没得说!”
   村党支部书记单海斌说,2012年新的村委会办公室盖起来后,村里安装了3个高音喇叭,召开村民大会、通知各种事项开始用喇叭广播。但是村里的老人们都说不习惯,还是听钟声亲切。用高音喇叭还是敲钟?为此,村里专门召开了村民大会进行商议,最后决定一般小事用广播,需要召开村民大会或有大事时,还是敲钟。
   单海斌说:“这口钟已经挂了60多年了,村里的老人们都觉得,听到钟声就会想起当年平整条田、抗洪抢险战天斗地的火热年代。现在生产生活条件好了,但是艰苦奋斗的传统不能丢。”
   站在村子南边的古城遗址上面,单海斌说,沙梁湾村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个叫“兰城”的古城遗址,曾是汉代将士戍边的一处军事要地,附近还有一处烽火台遗址,我们叫“油梁疙瘩”。目前村里还保留着一些老地名,如“古城湾”、“红柳坑”、“狼窝”,这些地名记录着沙梁湾村的历史。老人们还记得当年的一个顺口流:“古城湾黄羊多,野狼兔子遍地窝。”
   在沙梁湾村,最调皮的小孩子都知道,这口钟不能乱敲,钟声一响就说明村里有重要的事。单海斌表示,要把挂在村委会门前的这口钟的来历告知下一代。为什么现在还在敲,为什么将来还要一代代地敲下去。让他们记住沙梁湾村的历史,记住老一辈的艰苦奋斗史。
上一张 下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