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    摄影师注册

 
  • 图片信息 >>
  • 编号:31301
    图片尺寸:2500X1768
    大小:899KB/5394KB
    作者:朱明俊
    分类:新闻图片->住房·城乡建设
    关键字:喀什老城 喀什市 城市景观 民俗 城市建设 维吾尔族民俗 手工制作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经济带
    图片ID号:1259238205
    图组ID号:8074
老城新生
(23/52)
2014年06月26日 17:19:32
上一张  
下一张
 
图片说明:
  老城区一隅。
组图说明:
  老城新生
  喀什老城,是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西域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一座在中亚坐标上赫赫有名、活着的千年古城。
  而正当人们陶醉于喀什噶尔曾经的辉煌历史,陶醉于它灿烂智慧的古城文化之际。这座古城由于年久失修,百孔千疮。
   “文革”期间“备战”、“深挖洞”,在老城地下挖了许多纵横交错的地道。这些地道经过三四十年的漫长岁月,洞壁日渐酥松,洞顶不断脱落垮塌,顶壁越来越薄,有些地段的洞顶离地面仅有十几厘米的厚度,随时都有坍塌危险。无论是地震,还是发生火灾,老城狭窄的小巷,难为避险逃生通道。加之基础设施落后,老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脆弱。
   经国家批准,《喀什老城区危旧房改造综合治理项目方案》于2008年确定,国家补助20亿元,自治区筹资10亿元,加上喀什地市两级政府配套资金和老百姓自筹资金,项目总投资逾70.49亿元。2009年春天,喀什老城区改造工程全面铺开。
   按照“抢救第一,保护为主”的思路,结合抗震救灾加固改造工程。喀什老城改造确立了保护规划的要点:保护优秀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名城的传统形态容貌;保护喀什噶尔古城和各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形态风貌;保护喀什噶尔古城原有的空间格局;保护精神文化遗存。
   喀什老城改造的方式不仅在喀什古城区改造中起到了破解难题的作用,其成功经验拿到其他类似地区的改造保护中,同样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喀什市老城改造经过考察后给与了这样的评价:喀什噶尔古城区危旧房改造对地震等灾害做了前瞻性的预防措施,改造后保留了原有的建筑特征和居民的传统生活习惯,其经验值得推广;喀什噶尔古城区改造是喀什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中国政府投入巨额资金改造喀什噶尔古城区,在国际上是罕见的、令人钦佩的举措;可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召开国际会议,向世界推广喀什噶尔古城区改造经验。
   今天,喀什老城核心改造基本完成,在这项工程开始实施时引发了全世界的关注,许多人都为老城的历史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能否得到保护,发出了不同的声音。如今,这座古城经过修缮改造后展现在世人面前,原址、原风貌建设,一户以设计,一个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的喀什老城呈现在世人面前。传统的老城区风貌、肌理、住宅群落的空间形态犹存。保留了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精髓的老城,还原了这座古城的灵魂。喀什老城改造后也迎来了这座千年古城的新生。
  
  
  
  阳光下的喀什小巷
   六月的喀什,阳光明媚,湛蓝的天空一望无际,巍巍帕米尔雪峰映衬着翠绿翠绿的绿洲。田野,金黄色的麦田洋溢着丰收的景象,老城在绿洲的怀抱中就像一个宠儿,每天东方的第一束阳光总是最先照耀在它的身上。伴随着老城小巷里人们匆忙的脚步,喀什古城又迎来了充满活力的一天。
  记者再次走进了年轻而又古老的喀什小巷。改造后的喀什小巷,宁静中蕴藏着活力。位于喀什最繁华的街区旁的阿图什巷,改造后仍保留着古朴自然的风格。复原的古老街巷的大门仿佛把你带进了久远的古城喀什,为了还原小巷的历史,改造后的阿图什巷专门树立了一块牌子,上面铭刻着小巷的历史由来。
  喀什老城的小巷都有着他自己独特个性的名字,每个名字都流传着这个小巷的历史故事。列如,塔哈其巷,意为生产或者卖麻袋的地方,喀赞其巷,意为生产铁锅和卖铁锅的地方,还有库纳克(包谷)巷、帕合太(鸽子)巷等等。
  喀什小巷的历史其实就是一个自由贸易的发展史。在久远的喀什,自给自足的岁月里,有多少商品交易,就有多少条街巷。有人说喀什老城有99条这样的街巷,如同迷宫般的小巷,至今一般人还是很难数清楚老城中到底有过多少条街巷。
  如今,经过改造的小巷不仅保留着它原有风貌和名字,同时,改造后居住在这里的家家户户或多或少的融入了新的生活元素。上下水电、天然气、这些生活必须的基础设施的健全,彻底改变了老城居民的生活质量,使每个小巷的居民都可以享受到社会生活变化带来的福祉。
  阿热克奥日达巷(皇帝后宫的意思),记者在喀什生活了四十多年,对这里的印象记忆犹新。这里在改造前是文革时间随意搭建的几个铺面,有五金修理、弹棉花、杂货等,街道狭窄杂乱无章,卫生条件十分差,可以说是老城区脏乱差的一个缩影。
  今天的阿热克奥日达巷让记者眼前一亮,几百米的街道,不同风格的民族特色建筑造型和外墙装饰,让人耳目一新。路口的休闲地都竖立了一组雕塑,街头理发的铸铜雕塑,人物栩栩如生,让人产生回到了久远的巴扎,另一组铸铜雕塑是几个维吾尔族男女围在馕坑前打馕的场景,看到这场景仿佛空气中都撒发着沁人心扉的烤馕香味,立刻引得路过此地的人胃口大开。
  阿热克奥日达巷是喀什老城改造的一个缩影,改造后整个街道成为了喀什老城乌斯塘布依街道最热闹的街区之一。紧邻相连的门面,各具特色的商铺,熙熙攘攘的人流,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
  在这条兴旺喧闹的街道里,有一家店铺显得有些宁静,细一看这是一家书店。书店的门牌制作的也极具地域风格,牌匾上写着“萨达凯提书店”(意为“忠诚书店”),走进书店,不大的书店摆满了各类图书。
  书店的老板买买吐孙·玉素甫正在电脑前整理图书目录。见到记者后开始热情地介绍他的书店。他说,书店开业一年多了,经营情况还不错。经营的图书主要是文学艺术、计算机、人文社科、少儿读物,汉语、法律、宗教等500多种图书。卖得好的大多都是儿童读物和文学作品。
  记者问他,“这个地方大多都是从事餐饮服装的商铺,为什么选择了在这里开了一家书店?”
  买买吐孙·玉素甫笑着说,“这里改造后,看到这里陆续开了一些餐馆和服装及时尚用品商店,人口也比较较集中,就产生了在这里开一家书店的想法。”他说,“现在喀什老城改造后,这里发展的很快,很多人的思想也在改变,都希望接受新的信息。生活变化了,人们对知识的需求也增加了,开这样一个书店,既有市场也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离开“萨达凯提书店”,记者走进了一家服装加工店,两间房屋的服装加工店虽然面积不小,但是成品服装就占满了店铺,服装店的老板只能在一个角落支着一张案子裁剪衣服。店铺里制作好的服装很大一部分都是艾迪莱斯花色的女装,几个妇女在试穿在这里定制的服装。
  一位四十多岁的妇女穿着新做的艾迪莱斯连衣裙从换衣间走出,看到记者拿着相机,笑着问记者说,“这个衣服漂亮吗?”
  “漂亮!”记者一边回答,一边拿着相机拍摄。这位妇女随即让记者把照片给她看看,其她几个试衣的妇女也为了过来,看到相机里她们的靓丽形象,都开心的笑了起来。
  你们都在这里做衣服吗?记者问试衣的妇女。“我们在这里做衣服都好多年了,以前房子没改造,这里很小,条件也差。现在改造后这里扩大了,做衣服的人也多了。”
  正在裁减衣服老板放下手里的剪子,问记者是哪里来的?来喀什旅游吗?记者告诉他,从乌鲁木齐来,到这里看看。
  老板名叫艾买提江·阿布都克热木,他告诉记者,他在这条街道从事服装加工20多年了,原来只有一间店铺,这条街改造后他把隔壁的店铺租了下来,店铺面积扩大了一倍,生意忙不过来。艾买提江说,老城里的绝大多数妇女还是喜欢自己买布制作民族服装,特别是进入夏季,具有民族特色的艾迪莱斯丝绸服装穿着凉爽也很漂亮,他每天都可以接到十几件加工活。
   艾买提江说,街办为了鼓励社区更多的妇女学习服装裁剪加工技术,把他的服装店设立为“社区服装技术培训中心”,组织安排了20个社区的妇女在他的这里学习服装裁剪加工技术。每培训出一个人,街办都会给他一定的培训补贴。
  记者走进艾买提江·阿布都克热木的服装加工房间,看见几个年轻的女孩踩踏着缝纫机,熟练地缝制着服装。艾买提江告诉记者,这里还是小了点,只能安排六七个人在这里学习缝纫技术,他准备再找大一点的房间,搞一个服装加工车间,可以培训更多的人,也可以扩大自己的生意。
  陪同记者采访的喀什市委常委贺涛介绍说,喀什老城在改造的过程中尊重群众意愿,本着通过改造切实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居民收入的宗旨。同时,按照一户以设计的要求,尽量为每户都设计一个门面房。这样既解决安居,又为每户居民增添了从事经营的店铺,解决了许多居民的就业和生计问题。
  贺涛说,在改造的过程中,各街道结合各自实际打造特色街巷,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餐饮及手工艺、服装、花帽、乐器、民族服饰等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形成了手工艺一条街、餐饮一条街、花帽一条街、铁匠一条街、打馕一条街等等十几条特色街道,使改造后的街区成为观光旅游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走在喀什老城的街巷里,感受的不仅是喀什老城的历史风貌,还能从一间间改造后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新居里,感受到老城人观念的变化。一边是传统的铁匠铺里传出的叮叮当当敲打声,另一边是科技服务店里无声的英特网的信息传递。曾今的骡马店,如今改造后成为了极具民族风情的青年旅社,热情接纳着国内外游客。小巷的改变也拓宽了小巷人的视野,新的文化元素和历史的文化元素在这里汇集。这就是今天的古老而又年轻的喀什古城。
上一张 下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