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
摄影师注册
首页
|
新闻图片
|
非新闻类图片
|
图片故事
|
档案图片
|
全部图片
|
关于我们
|
>图片详情
编辑电话:0991-88888888 技术电话:13910128997
图片信息 >>
编号:101487
图片尺寸:3280X4928
大小:9711KB/58266KB
作者:于雷 汤晶
分类:新闻图片->人物
关键字:科技创新 石油化工 能源生产 青年 石油石化 中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
图片ID号:13271139447
图组ID号:23286
小专家大创新
(4/8)
2016年05月02日 15:24:56
返回
图片说明:
2016年4月30日上午,邹伟在井场了解新技术实际应用情况。
组图说明:
2010年至今,中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完井测试管理中心技术员邹伟和他的同伴们创新发明了44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节约成本6515万元,累计产生经济效益1.5亿元
小专家大创新
2016年4月30日,邹伟一走进位于塔河油田的一口测试井场,正在现场作业的工作人员就迎上前来说:“邹专家,井下套管压力出现异常,你看看怎么回事?”
邹伟调取了一段时间的压力数值及其他相关数据,又检查了一遍井口设备后告诉工作人员:“这段时间井下温度有所下降,所以造成压力异常,不需要特别处理。”工作人员这才放心的离去。
今年31岁的邹伟是中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完井测试管理中心工程技术所的一名工程师,2009年从西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专业毕业后应聘到该中心,从事分公司作业区内完井作业的技术支持及工艺引进、创新、发明等工作。
完井作业是石油开采过程中风险性最高的一个环节,被形象地称为“骑油龙、降气虎”。如果说,钻井作业是把“油龙”“气虎”关进笼子里,完井作业则是把它们放出来后加以驯服,再把这些听话的“油龙”“气虎”交给最后一道环节——采油作业。
西北油田分公司作业区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大都是6000米以上的超深井,完井作业面临很多不可知的风险。在把地下油气层通过油管和地面连通的过程中,高含硫化氢溢散和井下高温高压等都会带来极大风险。
“井下压力有多大?打个比方,如果从地平面修建一条直通珠穆拉玛峰顶的水管,井下压力则足以把地平面上的水打到珠峰顶端并能喷发出来。”邹伟形象地比喻道,“我们要在这么大的压力下把前期钻井作业中给油管顶部加装的‘塞子’去掉,再换成合适的‘水龙头’,用以调控出油量,这中间从施工工艺到材料工具的合理应用,每个环节都要确保安全无误。”
为了更好地应对完井作业中出现的各种风险,提高作业效率和质量,完井测试管理中心于2008年组建了工程技术所。技术所现有员工44人,平均年龄34岁,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29人。技术所还成立了刘练、鹏翼、源浦3个创新工作室,以此带动所里的科技创新水平。
今年43岁的工程技术所所长王鹏辉被大伙儿称为“辉哥”。在这位有着15年井上作业经验的业务带头人眼里,这些年轻的技术人员知识结构新,沉得下、肯钻研。“分公司现在完井作业一次成功率在97.8%,属全国领先水平。邹伟这些年轻人功不可没。”王鹏辉说。工程技术所于2015年成立了专家工作室,邹伟成为4位专家中最年轻的一位。所里每年还编辑一本《问题井分析汇编》,梳理总结完井作业中出现的所有问题和解决方案。“我们的创新发明成果都是根据完井作业出现的具体问题有针对性研发的,成果转换率达到80%以上,一些成果在全行业都属领先水平。”王鹏辉自豪地说。
与邹伟同年毕业的校友谢进说起邹伟来也是一脸佩服,“业务强,敢于向权威质疑!”2012年,施工人员对一口井进行储层改造施工。当时井下套管出现压力异常,初步判断是井口油管裂损。邹伟提出油管是在井下800米处裂损,并非在井口处裂损,需要把油管提出来更换。把油管提出后,果真是在800米左右出现破损。“现在,很多技术难题我们都会向他请教。”谢进说。这些年,邹伟参与了10项创新专利的研发。
在完井测试管理中心党委书记翟科军看来,西北油田分公司要实现再造“三个塔河油田”的发展目标,就要在管理创新、科技创新上更进一步,其中依靠科技创新解决技术瓶颈是重中之重。“有储量,受技术的制约无法开采,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一大难题。”翟科军说,“中心从科技创新氛围的营造、对年轻技术人员的激励、专家通道的建立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让邹伟这样的年轻人能留得住、有获得感,这是中心眼下重点要做的事。”
上一张
下一张